陶迪光:一封只有三十字的书信
一封只有三十字的书信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读曹操《与孙权书》
【陶迪光】
书信,既可以洋洋数千言,也可以寥寥几十字。短札能充分发挥古汉语含蓄凝练的特色,特别耐人咀嚼。曹操的《与孙权书》,就是其中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。
这封短信见于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权传》,全文不多不少,整整30个字:
近者奉辞伐罪,旌麾南指,刘琮束手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,方与将军会猎于吴。
短短的五句话,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。它写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(208)十月,即著名的赤壁大战前夜,它实际上是一篇以书信为形式的宣战书。曹操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中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后,于建安元年把处于穷途末路的汉献帝刘协迁到许县,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。建安五年,曹操在官渡大战中击败了北方最大的世族豪强袁绍,接着北征乌桓,统一了北部中国。建安十三年初,他又南征荆州,荆州刺史刘表病死,其子刘琮不战而降。曹军兵不血刃,轻易地得到荆楚之地。于是饮马长江,积极操练水军,准备顺江而下,进而消灭东吴。这封短信,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。它犹如一幅画卷,以极简练的构图,使人们产生金戈铁马千里驰骋、艨艟战舰樯帆如云的战争场面的联想。
“奉辞伐罪"一句,体现了曹操实行“挟天子以令诸侯"的策略,得以在政治上居高临下,号令四方,说得义正词严,理直气壮。“旌麾南指,刘琮束手",说的是曹操取得南征荆州的胜利。曹操运筹帷幄,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,刘琮望风披靡、懦弱无能的性格,通过这八个字,跃然纸上。“今治水军八十万众,方与将军会猎于吴",则把曹操趾高气扬,不可一世的神态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把一场恶战说成一次轻松的会猎,这是一种外交辞令。用在这里,除了寓有逐鹿中原争霸称雄的含意,也传神地描绘了曹操视决战为等闲的非凡气度。至于自称"水军八十万众”,据东吴周瑜分析,曹操原有军队“不过十五六万”,所得刘表降卒,亦只“七八万耳",总共才二十多万人。这样夸张,固然是出于心理威慑战术的考虑,同时也是过高估计自己力量,骄傲轻敌的心理的反映。当时,立足未稳的刘备与孙权结成了暂时同盟。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道:“曹操之众,远来疲敝……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,此所谓‘强弩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'者也……且北方之人,不习水战。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"诸葛亮所指出的曹军三大弱点,是深中肯繁的。然而曹操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,却一点也没意识到这些。所以,这封短信的语气措词,也隐伏着曹操将在赤壁遭到的危机。在修辞上,这短信明白如话,一气呵成,看上去似乎毫不经意,但细加推敲,则缜密严整,几乎不容增减一字,体现了曹操“清峻,通脱"、“简约严明"(鲁迅评语)的文风。
各位朋友:
请放下手机,遥接古人,当一回曹操,拿起笔来,书写一下这封仅30字的书信吧